中心实力

“1+1”“首创”携手“双一流”

云南省智慧旅游工程研究中心以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腾云公司”)为依托单位,云南大学为共建单位,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整合双方优势资源,为工程中心注入新技术研发及转化的动力支撑。腾云公司是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全域旅游智慧工程的建设运营方,由云南省政府和腾讯主导发起,首创了以“一机游”为代表的数字旅游模式。作为云南省第一家规模互联网企业,掌握行业数据以及行业发展特点,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,成熟的开发系统和应用能力等优势。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“双一流”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,致力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、着力推进成果转化、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领导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、实现关键环节突破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。


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

2017年12月26日,为响应云南省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战略,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(下称“腾云公司”)由腾讯公司主导发起(股份占比51%),联合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(股份占比44%)、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(股份占比5%)共同组建成立,注册资金为1亿元。

腾云公司现有员工340余人,平均年龄30岁。38.8%为海内外回流人才,产品技术方向人员占比51%,中间不乏诸多国际一线互联网公司人才回流云南,成为云南互联网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摇篮。三年来,腾云公司还聚集并引入了一批旅游、科技、金融、传媒等领域的优质合作伙伴,为公司和项目发展以及云南省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建设夯实基础。

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是由云南省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,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深耕智慧化旅游体验,为云南打造一个智慧、健康、便利的省级全域旅游生态。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旨在整治旅游行业乱象、推动旅游产业升级,实现“游客体验自由自在、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”的目标。

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,经过近三年的时间,项目已建成“一中心两平台”,即一个云南文旅大数据中心,一个旅游综合管理平台“一部手机管旅游”,一个旅游综合服务平台“游云南”App。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产品体系累计为游客提供近2亿次服务;面向政府端的旅游综合管理平台,通过建设服务评价、投诉受理、联动执法、诚信体系、客流监测、产业运行监测等功能,实现一部手机“管”旅游;云南文旅大数据中心充当智慧大脑,对“两平台”的数据进行收集、分析处理,再反哺平台,同时为政府监管决策和企业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参考。


云南大学

云南大学(Yunnan University)简称云大(YNU),位于昆明市,是教育部与云南省“以部为主、部省合建”的全国重点大学,国家首批“双一流”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,入选国家“211工程”、“一省一校”、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、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、“111计划”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、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、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,为中西部“一省一校”国家重点建设大学(Z14)联盟成员、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牵头单位。

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,时为私立东陆大学,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,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,是中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。1946年,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。1958年,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。1978年,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。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。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“世界一流大学”建设高校之一。

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971人,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497人。目前,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136人,占教师队伍58.9%,硕士614人,占教师队伍的31.8%。学校占地面积4363.64亩,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,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;教学、科研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9.38亿余元,图书馆藏书370余万册。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(CERNET)云南主节点单位。

现有院士10人(含双聘、特聘),国家“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”各类项目入选者11人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、讲座教授12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各类项目入选者14人,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,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入选者11人。 

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,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,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,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,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,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,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13个省/部级重点实验室,1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,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(工程实验室),10个院士、专家工作站,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(其中省级5个)。